在瑜伽的习练中,我们特别注重坐姿和站姿骨盆的位置,并尝试通过体位的练习改善髋关节的灵活度。现在就通过功能解剖的理论基础来说明,构建它们,对于我们的脊柱健康,以及整个身心康健的重要性。
骨盆要想有良好的稳定性需要具备2个条件:
第一:良好对称的骨骼关节排列
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骶髂关节的排列
特别是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是一个微动关节,人体在走路或者跑步时髋关节是需要一个动态稳定的状态,但是骶髂关节是一个微动的关节,人体在移动的时候骨盆会发生旋转,从而带动腰椎,以及整个脊柱的旋转,过多的旋转,在脊柱的稳定肌群是一个考验,在骶髂关节的活动减小或者受限的情况下,如果某个节段的椎体的肌张力不平衡,活动的幅度受限,就会让相邻的节段产生更多的代偿运动来保持力的传递,这个受限的节段就脊柱形成了一个新的力学传导模式,也就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运动模式(相对这个节段而言)。如果有多节段发生这样的情况,运动模式的改变最后就会导致发生力学结构的改变,造成了体态的改变(脊柱侧弯旋转生理曲度改变)。随着结构慢慢的改变,椎体发生的位移会越来越大,严重的移位会造成椎间孔间隙变窄,对神经根产生卡压,从而影响神经对人体的控制能力失调,引起身体组织的功能紊乱。
第二:前后左右肌张力对称和良好的动态平衡
骨盆相关稳定肌群张力的平衡
1.腹直肌--躯干屈肌,提供腹部和骨盆的稳定,当肌肉收缩可将附着的耻骨往上提拉,形成髂骨向后旋转的状态。
2.阔筋膜张肌--位于髂前上棘的外侧,提供骨盆额状面的稳定性,当两侧过度紧张将会造成骨盆前倾,若是单侧过紧则会造成骨盆侧倾,行走时站立期末期将造成髂骨向前旋转。
3.臀大肌--髋外展和伸展,提供骨盆矢状面的稳定性,单侧收缩且髋曲90度时可将髂骨拉成向后旋转姿势。
4.臀中肌--髋外展,同时提供骨盆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稳定,单侧收缩使骨盆侧倾,前侧过紧可使骨盆前倾,后侧过紧可是骨盆后倾。
5.膕绳肌---过紧造成骨盆后倾
6.梨状肌---当髋伸展时辅助髋外旋,当屈髋过90度辅助髋曲,当曲髋90度同时外展可辅助调节骶髂关节半脱位。
7.内收肌----在行走的站立末期会造成髂骨向前旋转(前倾)
8.髂腰肌--过度紧张的髂腰肌会导致骨盆前倾,同时也可以通过强化改善骨盆后倾
9.腰方肌--在行走的摆动期可保持骨盆在水平位置的稳定
10.多裂肌--最深层的脊柱伸展肌群和旋转肌群
11.缝匠肌--过度紧张会导致骨盆的前倾
12.股直肌--过度紧张也会导致骨盆的前倾。
女性骨盆底骨骼和肌肉骨盆位于身体的中心部位,它的解剖学单词为Pelvis,拉丁语言的含义为水盆,而骨盆的形状也像水盆一般,骨盆腔中肠道、泌尿器官、生殖器官等重要脏器放置在骨盆腔内。骨盆像一个举重运动员,时刻承受着人体上半身的重量。
骨盆是由4块骨骼构成,这4块骨骼分别是左右两侧的髂骨、骶骨及退化不完全的尾骨。从人类进化学上,骨盆特殊盆状结构是人类直立行走的结果。4足哺乳类动物骨盆为脊柱的延伸,呈伸长状,承担保护背部作用,腿与骨盆呈直角,类似桌面与桌脚关系。人类由于直立行走,骨盆作用从保护背部逐渐变成传递躯干重量,在保证下肢稳定性同时增加下肢活动度,于是,骨盆两侧的髂骨逐渐退化、变短,同时,为增加稳定性,骶骨融合成倒三角形,而原本需要协助头部维持躯干稳定尾巴则逐渐退化形成骨盆下方的尾骨。
从形态结构上,以髂岬经由骶骨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形成一水平位横截面将骨盆分成2部分,近头位的大骨盆,远头位的为小骨盆。大骨盆宽而浅,内承载小肠、结肠、甚至是肿大的肝脏、脾脏及下垂的胃等内脏脏器。小骨盆呈圆筒状,承载膀胱、直肠、男性附睾、前列腺,女性子宫、卵巢等内生殖器等。从功能和形态上,男性与女性大骨盆相似,而小骨盆则差异较大,本文将重点讲述女性的小骨盆结构。女性小骨盆下方开口较大,耻骨弓夹角大于90°,主要是为了适应生产时新生儿头部的通过。人类直立行走时,骨盆将上半身重量由骶骨分散至左右髂骨,通过髋关节和股骨将力传递到下肢。
人体躯干呈桶装结构,在水平方向大的肌肉群主要有2个,膈肌与骨盆底肌肉。膈肌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薄阔肌,除了3个裂孔(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裂孔)外,膈肌几乎为一块完整的肌肉,主要作用为通过改善胸腔容积辅助呼吸作用,几乎不起承载胸腔器官作用。盆底肌则是由深层与浅层的8块肌肉组成肌群,从头向脚俯瞰,盆底肌群呈吊床状,承载着来自腹腔脏器及其内容物作用。
盆底肌深层肌肉为骨盆隔膜,由提肛肌群及尾骨肌组成。提肛肌群由左右两侧呈扇形结构展开的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三块肌肉组成。耻骨尾骨肌起于耻骨,止于尾骨、尿道、直肠、会阴中心腱及肛尾韧带,当腹内压升高(过度换气、咳嗽、排尿、排便及妊娠等)时,耻骨尾骨肌松弛以抑制腹内压上升。如果情绪紧张,则耻骨尾骨肌紧贴到尾骨和耻骨之间。耻骨直肠肌起于耻骨结节两侧的耻骨上支,止于肛门外括约肌,主要作用为抑制排便,协助肛门外括约肌维持肛门紧闭状态。髂骨尾骨肌起于闭孔内肌筋膜腱弓,止于肛尾韧带及尾骨,主要功能为提拉骨盆底部。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紧密相连,呈吊床状,在维持内脏器官不下垂同时,在排便时将肛门向上提起。尾骨肌位于提肛肌后方,起于坐骨棘止于尾骨外侧边缘,主要功能为协助排便、排尿。
盆底肌群浅层肌为泌尿生殖隔,从耻骨结合处向左右坐骨结节延展,形成一块三角形隔膜,主要作用为维持泌尿生殖三角的闭锁状态。泌尿生殖隔中有会阴深横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起于耻骨下支及坐骨支止于阴道壁及隔膜中心腱,主要作用为产生张力同时支撑着骨盆底部。会阴浅横肌位于深横肌表层处,呈三角形,构成泌尿生殖隔的底边部分,起于坐骨支,止于隔膜中心腱,作用同会阴深层肌。
此外,位于盆底最浅层的肌肉为控制泌尿生殖器开口处的括约肌及支持生殖机能的勃起肌。括约肌包括尿道括约肌及肛门括约肌,作用分别为收紧尿道及肛门。勃起肌包括球海绵体肌及坐骨海绵体肌。女性球海绵体肌从会阴中心腱延伸至阴蒂。球海绵体肌与肛门括约肌一起形成“8”字型,与肛门外括约肌共同作用,主要作用为收紧阴道,性兴奋时协助阴蒂勃起。坐骨海绵体肌沿着坐骨生长,起于坐骨支,止于阴蒂脚,较为纤细,主要作用为通过收缩作用将血液打入阴蒂海绵体中。
如何看懂骨盆错位几乎每个人的骨盆几乎都有或多或少的移位。骨盆的移位可使脊柱弯曲,压迫神经,结果使肌肉、关节和脏器发生功能障碍。腰痛、肩酸以及其他内脏疾病,很多原因都是从骨盆移位开始的。我们的体重是靠左右两腿均衡支撑的。骨盆错位导致左右腿不等长,使一条腿功能降低。
假如右腿功能降低,左腿就会加重负担;如果两条腿的功能都降低了,那么先负担体重的那条腿就会先感到疲劳,就需要换腿。换腿的频率取决于功能减弱的程度,腿的支撑力越弱,交换的频率就越快。那么,骨盆位置异常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呢?由于右侧骨盆位置异常所致右腿的功能降低了使,整个右下肢的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紧张,产生酸痛。患者会身体较瘦,常伴有肝、胃、肠功能低下及腹泻等病。若为女性患者,常伴有妇科疾病。
由于左侧骨盆位置异常所致左腿功能降低的患者身体较胖,易患感冒,常伴有心脏、肺功能低下及便秘等病。
还有很多人是两侧互换的,这类患者初始多为某一条腿功能低下,体重靠另一条腿支撑。久之,由于负担过重,必然也出现功能降低。结果,骨盆移位加重,脊柱也扭曲成S形,使病情愈来愈复杂化。
那,骨盆移位是如何引起病症的呢?
人体可比作楼房,骨盆是地基,脊柱是梁柱。如果骨盆移位,作为梁柱的脊柱就要随之弯曲。脊柱由26块椎骨组成,是人体中最容易移位的部分。椎骨移位,脊髓就要受压,进而就会压迫脊神经根部。受压部位可以产生痛感,神经传导功能亦可发生障碍,由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器官的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因为移位的椎骨的压迫,韧带和肌肉可发生萎缩,血液和淋巴循环受阻,结果可引起许多疾病。
人体可比作楼房,骨盆是地基,脊柱是梁柱。如果骨盆移位,作为梁柱的脊柱就要随之弯曲。
骨盆错位的阶段:
骨盆正位的人,俯卧时左右两肩是水平的,两侧臀部高低一样,左右腿长度一样。
骨盆错位第一阶段:俯卧位时,两肩,不平了,一边臀明显高过另一边,两腿不等长了。
假使左腿长,站立时,右腿会变短,身体会向右倾斜。左腿承重比较大。
骨盆错位第二阶段:左腿长时间承重过于疲劳,左侧骨盆自动错位调整把重心移向右腿。右腿变长。脊柱向左弯曲。骨盆错位第三阶段:俯卧观察,左右腿时而一样长,时而左右互换长短。长短脚交换时间短起来时是两天,长一些是几个月、几年。患者这个阶段会有很多症状,比如: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腰背痛等,甚至牵涉内脏,出现内脏疾病。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的分析、深入的学习,更好地指导瑜伽习练,尽可能避免损伤,并能分享瑜伽智慧,让其参与到物理治疗的运动康复阶段。
治白癜风多少钱白癜风什么中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