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突出前期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可变成碎块,或呈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可因反复损伤而变薄变软或产生裂隙。这些变化可引起腰部不适和疼痛。青少年患者可在无退变时,因强大暴力引起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
2.椎间盘突出期外伤或正常的活动使椎间盘内压力增加时,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突出物刺激或压迫神经组织引起腰腿痛,严重者引起大小便功能障碍。在老年患者,整个纤维环变得软弱松弛,椎间盘可向周围膨出,该平面椎管前后径变小。
3.突出晚期腰椎间盘突出后,病程较长者,其椎间盘本身和其他邻近结构均可发生各种继发性病理改变。
⑴椎间盘突出物纤维化或钙化。
⑵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
⑶后纵韧带增厚和骨化。
⑷黄韧带肥厚、钙化,甚至骨化。
⑸椎小关节退变:因椎间隙变窄和失稳,椎小关节负荷增加,引起关节突过度骑跨、肥大、增生、关节囊韧带增生骨化,发生骨关节炎。
⑹继发椎管狭窄。
腰腿痛机制
腰腿痛发生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和基础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2]。
1.神经根和硬膜囊直接受到突出的机械压迫和刺激 神经根对直接机械压迫非常敏感。机械压迫不是神经根痛和功能障碍的唯一原因。
2.腰椎间盘突出时神经组织血供障碍当椎间盘突出时,机械压迫和刺激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更甚于单纯的机械压迫。
3.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局部炎性反应引起的疼痛
4.免疫反应正常的软骨板和纤维环内层无血管和淋巴管的组织,髓核被封闭,与体内的免疫系统无直接交通。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时,髓核的某些成分进入体内成为抗原,引起抗体产生,在神经根局部引起抗原抗体反应,但这种反应在疼痛中所起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病因1.退行性变是基本因素随年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使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变薄。同时,透明质酸及角化硫酸盐减少,低分子量糖蛋白增加,原纤维变性及胶原纤维沉积增加,髓核失去弹性,椎间盘结构松弛、软骨板囊性变。MRI证实,15岁青少年已可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3]。
2.损伤积累伤力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原因,也是椎间盘突出的诱因。积累损伤中,反复弯腰、扭转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故本症与某些职业、工种有密切关系。
3.遗传因素有色人种发病率低;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阳性家族史。
4.妊娠常见的诱发因素
①腹压增高,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
②姿势不当,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③突然负重,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④腰部外伤,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⑤职业因素,如汽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⑥身高与体重。
⑦环境因素,如受凉、湿冷。
分类1.根据突出位置分型
2.旁侧型突出分型根据髓核突出顶点与神经根位置关系分型
3.按髓核突出的程度分型
4.根据椎间盘突出是否可还纳分型
⑴可逆性椎突出:突出物可自行还纳或经非手术治疗还纳,症状缓解者,如隆起型突出。
⑵不可逆性突出:突出物不能还纳,非手术治疗无效,如:游离型、突出物纤维化、钙化或于周围组织粘连等。
症状及体征症状1.腰痛及放射性腿痛[4]
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多数病人先有腰痛后有腿痛,部分病人腰痛和腿痛同时发生,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具有下列特点。
⑴根性放射痛
①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疼痛沿臀部、大腿后侧放散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和趾。
②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疼痛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足跟、足底和足外侧。因腰5和骶1神经根参与坐骨神经构成,腿痛又称坐骨神经痛。
③腰3~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引起股神经痛,疼痛放射至大腿前外侧、膝前部和小腿前内侧。
⑵疼痛与腹压有关:使腹压和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可使腰腿痛加重,如咳嗽、打喷嚏、排便、用力等。
⑶疼痛与活动有关:活动和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减轻,严重者活动困难。
⑷疼痛与体位的关系:为了缓解疼痛,病人常被迫采取某一体位,多为健侧卧位并屈髋屈膝,少数患侧卧位屈腿、仰卧位屈腿、床上跪位、下蹲位等。
⑸疼痛与天气变化的关系:部分病人遇到刮风下雨或气温骤降时加重,遇暖减轻。
2.麻木无力
受累神经根受到较重损害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感觉减退,轻者可出现痛觉过敏,重者肌肉瘫痪,出现无力症状。
3.大小便功能变化麻
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较重时,马尾神经损害可引起便秘、排便困难,尿频、尿急、尿潴留或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性功能障碍。
4.腰部表现
腰部僵硬、活动受限或侧弯畸形。
查体由于是间歇性发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查体所见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在疼痛急性发作时表现为椎旁肌肉明显痉挛,肌肉痉挛在行走活动时仍持续存在。腰椎可出现侧弯或倾斜,许多患者腰椎正常生理前凸消失。急性期过后,肌痉挛明显减轻。腰前凸可能成为唯一的体征。(坎贝尔)
⑴立位检查
①步态:较重的病人常有跛行,严重者扶拐或不能站立和行走。
②腰部畸形和活动范围受限:腰部畸形包括生理前凸变小、消失、后凸或侧弯。活动受限程度因不同方向而异。
⑵仰卧位检查
①下肢神经功能(肌力、感觉、反射)检查:
②坐骨神经牵拉试验:
③增加腰椎管压力试验(挺腹试验):以枕部、双肘部和双足跟为着力点,用力挺腹抬臀,使腹压和椎管内压力升高,出现根性放射痛为阳性。
⑶俯卧位检查
①腰部压痛点检查。
②股神经牵拉试验:在髋和膝关节伸直位被动抬腿过伸髋关节,牵拉股神经,出现股前部放射痛为阳性。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多呈阳性。
辅助检查尽管可通过病史和物理检查作出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但仍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变,如肿瘤或感染等[5]。
1.X线平片:一般需要常规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疑有腰椎弓峡部不连者,还需拍腰椎左、右斜位片。在腰椎X线平片上,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可无异常变化,部分病人可有一些非特异性变化。因此,不能依靠X线平片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但可以借助X线片排除一些脊椎骨性疾患,如结核、肿瘤、脊柱滑脱等。
2.CT:高分辨率的CT检查图像,可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的形象,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CT对椎间盘突出诊断准确率为80%~90%。CT检查对病人的照射剂量小,可列为基本无害的诊断手段。
3.MRI:目前,腰椎间盘突出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是MRI。
4.其他检查:脊髓造影、B超、肌电图等。
鉴别诊断1.腰椎结核:病人有腰痛,少数右神经根激惹症状,也可合并截瘫。结核病人多有全身症状,如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消瘦疲倦、贫血、血沉加快等全身症状。若出现坐骨神经痛,其发病缓慢而持续。脊柱可出现后凸畸形,下腹部可摸到包块。X线片显示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等。
2.腰椎肿瘤:椎体及附件多为转移性肿瘤。这些肿瘤均可压迫神经组织引起症状。症状出现处多无外伤史,呈进行性加重,神经损害严重程度与肿瘤大小有关,休息不能缓解症状。累及骨性结果的肿瘤在X线片和CT片上多可显示病变,非骨性组织的肿瘤应首选MRI检查。
3.劳损:腰肌劳损、腰骶劳损或骶髂劳损者有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患者可有一侧腰痛、臀痛及股外侧疼痛或不适,脊柱侧弯和活动受限以及直腿抬高受限等表现,多为脊神经后支受累。放射痛的症状和体征多不累及小腿和足,无肌力、感觉和反射改变。压痛部位多在椎旁肌或骶髂部,不在棘突间旁侧,且无放射性疼痛。鉴别诊断可能需要做CT扫描。
4.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是该病最突出的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酸痛、麻木、无力,蹲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骑自行车和卧床多无症状。检查可无任何异常体征。少数病人可有根性神经损伤表现。严重的中央型椎管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应注意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与腰椎管狭窄症同时存在,发生率高达40%以上。主要由临床判断,CT对诊断有帮助。
5.腰椎骨质疏松症:该病多为老年或体弱病人,主要症状是腰痛,有时表现为臀部和髋部疼痛,少数有股前部或股外侧疼痛,一般不超过膝部。检查时直腿抬高试验疼痛可放射至股部和臀部,达不到小腿和足部。X线检查可发现椎体楔形变或呈扁平椎,骨质疏松征象。
6.骶髂部和髋部疾病:包括髂骨致密性骨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结核、肿瘤、髋关节结核、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等,主要表现为臀部痛或髋痛,有时有下腰痛和股前部疼痛及膝部疼痛。检查直腿抬高时,抬高受限,有时伴有放射痛,同时检查屈髋屈膝试验和“4”字试验,多为阳性。一定要拍骨盆平片和骶髂部或髋部CT扫描,多可鉴别。
7.腹腔和盆腔病变:腹膜后病变如泌尿系结石、转移肿瘤,盆腔女性性器官、直肠等病变,均可引起腰部、下腰部和骶尾部疼痛,有时会向会阴部和肛周放射。检查时必须检查腹部体征,鉴别困难时可请专科会诊。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呈阶梯式治疗)[6]
非手术治疗腰腿痛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从简单的卧床休息至使用昂贵的牵引设备,所有这些治疗都报道了令人兴奋的治愈率,遗憾的是大多未经科学地论证。(坎贝尔)其目的是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和受到刺激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
①年轻、初次发作、病程较短者;
②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
③X线检查无椎管狭窄。
⑴卧床休息
①急性腰痛最简单的治疗方法是休息。卧床休息2天比长期卧床休息的效果更好。屈膝屈髋侧卧位并将一枕头垫于两腿之间,能明显解除椎间盘和神经根的压力。(坎贝尔)
②绝对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卧床3周后带腰围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作弯腰持物动作。
⑵药物治疗:
①可选用肌肉松弛、止痛、镇静药物,也可应用舒筋活血的中药制剂。(实用骨科学)
②用于治疗腰腿综合征的药物多种多样,其疗效也各不相同。在门诊患者的治疗中,当前倾向于不用强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特别是对于慢性腰腿痛患者,因为药物治疗常常引起成瘾和加重抑郁。短期口服激素与口服抗炎药一样可有帮助。建议用非甾体类药,可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如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肌肉松弛药物(如盐酸乙哌立松片),其他如复方辣椒碱乳膏、扶他林等。
⑶牵引:
①采用骨盆牵引,牵引重量根据个体差异在7~15kg之间,抬高床足做反牵引,共2周。脊椎滑脱、活动型肝炎、孕妇、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禁用。
②间断牵引,每日2次,每次1~2小时。
⑷理疗:应慎重应用,练习的内容要适合患者的症状,而不是强迫患者进行一系列一成不变的活动。任何能加重疼痛的练习均应终止,下肢练习能增加肌力和缓解背部紧张,但也可能加重下肢的关节炎症状,这些治疗的真正益处在于改善患者的姿势和身体的机械功能状况,而不是增加肌力。
⑸推拿和按摩:具体方法繁多,国内这方面从业人员甚多,水平参差不齐,故疗效差异较大。应注意的是,暴力推拿按摩往往弊多无利。
⑹激素硬膜外注射:腰椎的激素硬膜外注射显然有一定的临床趋势。
①当患者有神经根损伤伴椎间盘突出或侧方椎管骨性狭窄时,一次成功的经椎管间孔注射治疗可使下肢放射痛的症状得到缓解,即使是暂时性的;但是这种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神经根疼痛效果良好。
②对穿刺治疗无效的患者及有根性疼痛至少超过12个月的患者,手术疗效较差。
③急性腰腿痛患者(少于3个月)对硬膜外皮质激素注射的反应良好。除非是有明确的再损伤导致急性椎间盘或神经根的损伤,否则手术后的患者对硬膜外激素注射治疗的反应较差。
④经椎板间入路:2ml倍他米松磷酸酯钠(6mg/ml)缓慢注入。
⑤经椎间孔入路:1ml0.75%利多卡因和1ml倍他米松磷酸酯钠(6mg/ml),共2ml液体缓慢注入。
⑥经尾部入路注射:3ml1%利多卡因,3ml倍他米松磷酸酯钠(6mg/ml)及4ml无菌生理盐水,共10ml液体缓慢注入。
⑦常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加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7~10天1次,3次为一疗程。间隔2~4周后可再用一疗程,如无效则无需再用此法。如无根据不宜任意加入其他药物共同注射,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失败,就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前医师必须保证诊断正确,而且患者必须确认疼痛的程度和神经损害的情况已经需要进行手术。外科医师和患者都应该知道手术的目的不是治愈,而是解除症状。手术既不能终止导致椎间盘突出的病变过程,也不能使腰部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术后仍需要保持良好的姿势和身体机械力学状态,不做包括弯腰、扭腰和脊柱屈曲位提重物等动作。如希望延长疼痛缓解期,患者生活方式需要做某些永久性的调整。
最有效的缓解和治疗方式,还有一个秘密武器: